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统战法治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统战人物

叶肇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2018-08-02 作者: 来源:

  认识下叶肇恺先生

  叶肇恺同志深为我区建筑界、统战系统人士所熟悉,并享有很高声望。他从小在青浦城厢镇读书,1962年青浦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同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电力部西北电力建设局,长期在甘肃、陕西两省建造火力发电厂。1978年,他荣获“陕西省电力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出席了陕西省科技大会。1982年为解决夫妻分居两地调回故乡——青浦,之后一直在(县)区建筑设计院工作,并升任设计院院长。叶肇恺同志是我区建筑界首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自回家乡工作起,他作为一个党外知识分子,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培养,于1989年起就兼任了青浦县第九、十、十一届人大常委,青浦县第十届、青浦区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且荣获2004-2006年青浦区统一战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好学钻研荣获科技创业领军人物

  在改革创新精神鼓舞下,他深知知识的力量,科技的重要。回沪后有了深造学习的机会,他一边工作,一边进修同济大学建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为此他常学习到深夜一、二点才睡。学业结束后,如虎添翼。凭着对家乡的热爱,他带领全院工程师们投入到青浦“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建设中。青浦鞋城(今农工商大楼)、青浦海关、青浦建设银行大厦、新青浦及新青浦佳苑住宅小区等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在做好本职设计工作的同时,他致力于科技创新研究。从1997年起,研制适合青浦地区的使生活污水变清达到排放标准的“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经多年反复试验、改进、测试终于使该装置达到了国内无动力污水处理的先进水平,填补了上海市的空白,获得大力推广、应用,为我区污水治理、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该项目在2000年上海市第七届科技咨询优秀项目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优秀项目一等奖。以后,他又研制了适合青浦地区的“夯扩桩”,用以替代混凝土予制桩,经反复试验、测试、改进、再试,先后突破设计计算、施工工具及工艺、测试承载力方法等关键技术,终于获得成功,其应用为我区节约了上百万的基建投资。2002年经市建委批准,编制成上海市标准施工设计图集,填补了上海市的空白,在全市推广应用。由于出色的科技成绩,叶肇恺同志荣获青浦区首届学科带头人、二次青浦县(区)科技功臣称号和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

  不辱“统战”使命荣获全国优秀会员

  1997年,叶肇恺同志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并任民建青浦区第一届支部主任,第一届区委主委和民建上海市委常委。他带领青浦民建同志始终贯彻中共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统战方针,努力践行党派合作,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青浦民建在他的领导下,建成了一个学习政治的大学校,参政议政的大舞台,温馨生活的大家庭。他们团结一心,努力拚搏在工作上取得了骄人成绩,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在他领导的十年中,共递交党派集体提案50件,个人提案165件,政协大会发言稿12件,优秀提案14件,为各党派之前列。十年中,向民建上海市委互帮基金会、延安希望小学、云南丽江青浦小学、云南绿春县贫困生、青浦高级中学贫困生等累计捐款123.6万元,捐衣400多件。他本人在2000年和2005年连续两次被评为民建“全国优秀会员”。

  老骥伏枥夕阳争春再绘新图

  叶肇恺同志在2007年退休后,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再绘新图。退休10年多,他坚持“帮忙不添乱,参与不越位”在参政议政上继续奋笔耕耘,共写了30余篇提案,10余篇党派建设理论文章,质量上佳。如撰写的《从实践中探索搞活支部活动的规律》被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收编于《参政党基层建设研究文集》,且在民建中央“建会65年来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的理论研究成果中荣获“优秀成果二等奖”。撰写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夕阳更灿烂》获青浦区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征文一等奖。他撰写的《从古镇千年繁华看“工匠精神”的作用和地位》,荣获2017年民建中央第二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发掘传承创新工匠精神”课题研讨活动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唯一的一篇)。他还发挥自己的专业和社会影响力,担承了社区的业委会主任;青浦区民主党派合唱团的团长,先后参加市、区的合唱十余场次,得到了上海市委统战部的表彰,获得“2013年度上海市统战工作实践创新优秀成果奖”;还为企业、建筑公司解决了诸多的技术难题。同时,还挤出时间为弘扬青浦古文化默默耕耘。八年磨一剑,2016年他出版了《青浦古建筑》一书,填补了青浦这一领域的空白。他也多次应邀在“青溪讲台”、中学、企业作青浦古文化讲座。还用手机微信开辟了“前世今生话青浦”的古文化宣传专栏,收阅粉丝普及全国各地。有几篇文章还转登在《青浦报》上。

  老骥伏枥,夕阳争春,叶肇恺同志年已七十五岁,但仍精神饱满、热情不减,为落实“文化自信”、打响“上海文化”、弘扬“青浦古文化”,他说:“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工作不断,要与生命赛跑,争取多做些事、多出几本书、多作几次讲座为家乡建设多作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