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潘向黎,莫不惊叹于她的才华。作为编辑,她凭借着多年努力成为文汇报社唯一的特聘首席编辑,是素有“国内第一副刊”美誉的文汇报副刊的元老编辑;作为作家,三十年来她笔耕不辍,著有小说、散文、文化专题随笔等各类著作几十部,赢得评论界和读者的赞誉,继1999年获上海文化新人称号后,她又连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项重量级全国文学奖项。加入民进之后,她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履职,赢得会内外诸多好评。在多栖身份背后,是出生书香门第的她对文化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看似自由随性的她骨子里透露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
做事更是做人,业精于勤业界称赞
要做好副刊编辑,约稿是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大的考验。优秀作家和优质稿件面临着国内各大报纸的激烈竞争,适时发表一篇重量级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潘向黎从事了20年副刊编辑,长期的职业敏锐性和对事业的追求让她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执着和精准。她充分发挥身为作家的优势,凭借与国内诸多著名作家、学者的友谊与交往,时而全神贯注“抢”名家力作的“第一落点”,时而“度身定做”为作家出题目、催生一篇篇佳作,为《文汇报》争取到了为数可观的优质稿件,更亲手修改、校订、润色稿件,赢得了高层次作者和读者的认可。
例如,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近五年时间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但潘向黎在全国作代会期间,以一个作家的敏感觉察出莫言蛰伏已久的创作冲动,回沪后便主动向莫言赠送了一套自己的新书,还向他推荐了作家毕飞宇刊登在文汇报副刊上的新作,再一次向他约稿。果然,莫言慨然允诺,不久莫言诺奖后首篇散文新作《马的眼镜》花落《文汇报》,作品一经刊出,就在文学界、新闻界、读者间和整个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和反响。潘向黎在这个“职业生涯必须考100分的时刻”,从与莫言沟通修订到撰写编者按到版面编辑直到微信版图片挑选,全程事无巨细精益求精,甚至推迟下班时间,逐字盯着校对科改清全文,保证了体现文汇品格和首席水准的“无瑕疵出品”。莫言本人也非常满意和感动,称赞潘向黎“心细如发”,此后又一连交给她三篇新作品。
为了作家间的交流,身为“海归”和文学博士的潘向黎一直保持着“自我迫害式”的阅读量,用自己的文学“在场感”与学识涵养来与作家深度交流,赢得他们的认可、信任和默契。在她看来,做好编辑的关键,就是时刻把握作者、读者和报社定位的交叉部分,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编辑,重要的是要把工作当成毕生事业,要有“境界”的追求。而潘向黎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坚持挑战自我,文学创作硕果累累
作为一位作家,潘向黎的文学创作从未间断,她的写作以“古典情怀、都市行走”的雅致清丽风格备受读者喜爱。她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穿心莲》,专题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小说集《白水青菜》《十年杯》《我爱小丸子》《轻触微温》《女上司》等,散文集《纯真年代》《无用是本心》《茶生涯》等,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法、俄、日、韩等多国语言,并出版英文小说集《White Michelia》(《缅桂花》)。
尽管由于编辑工作的投入和繁忙,大大影响了她的创作时间,使她近年来停止了小说的写作,但她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她始终记得编辑和作家前辈的袁鹰先生希望她“好好做副刊”的嘱托和期望,体会到一名报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感受到了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的最大乐趣。
当然,繁忙的生活和角色切换也为她的文学创作带来丰富积累,潘向黎不久前刚获得第五届中国报人散文奖,大家都期待她能够在未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馈读者。
不负民进担当,履职路上再展风采
加入民进,为潘向黎打开了人生的另外一片天地。作为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她很快融入到民进大家庭中,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发出民进在文化界别的声音;她以身作则,甘于奉献,组织开展“莫干山乡村文化振兴考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和增强了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她认真参政议政,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上海应成为江南文化代表城市”等许多意见建议。她坦言,由一位自由随性的文化人变成民进会员,成为一名参政党成员,民进改变了她,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她。如今她处处不忘自己的民进人身份,时时为民进事业殚精竭虑,相信她一定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抒写属于她的“多岗建功”的精彩一页。